90年代的散文热,诱发了多种散文形式的出现:文化散文、闲适小品、学术随笔、小女人散文、大散文,可能还有许多别的名目。但当热潮逐渐成为过眼烟云后,那些引领风潮的人物及文章,在推出了时尚之外,总感到他们也同时推出了自己的身份诉求。他们是学者,是“淡泊名利”的闲云野鹤,是都市里的小白领,这些身份与其说是一种姿态,不如说是一种表演或炫耀。因此他们的身影变得越来越可疑。这种可疑并不是说他们的暧昧或捉摸不定,而是说那表演或炫耀里究竟隐含了多少低级趣味。
散文随笔热潮过后,我有机会读到了庞培的《五种回忆》。就文体形式来说,《五种回忆》无疑是散文,但庞培的散文却让我读出了另一种味道,或者说,他用平常人的身份写出了平常的日子,那平实的日常生活是他真实的感受。这平常的生活多少有些古旧,但很温馨,因此笔调有些怀旧也略有忧伤,它会让人想起雪莱、洛尔迦、戴望舒、鲁迅的闰土或台湾的怀乡小说。庞培的散文缓慢而忧郁,就像雨天走在青石铺就的巷道里,两边是陈旧的黑瓦木屋,路边则是碧绿的苔藓。于是,庞培的散文就与这个时代的时尚划清了界限,他内心所固守的东西与红尘滚滚的虚假浮华是不相干的,甚至是?牾的,他在自己的世界里回忆或遥想,也可称作“生活在别处”。
都市生活是现代化的表征,但庞培的目光极少投向那里,这种选择既是有意的逃避,也是无言的不屑。他所钟情的,是“乡村教堂”、“摇面店”、“小学堂”、“乡公所”、“乌篷船”或者“浆粽店”、“旧桥”和“茶馆”,他想象的是“去海边的路上”或“水月亮”,这不止是抒情意象的选择,它所透露的是庞培的情怀和趣味。在他的眼中,“乌篷船”是典型的中国式梦境的产物。它是中国古代人民对于河流、水乡、日夜的精妙看法。它糅合了亚洲的童心、季节变更、穷人的困厄和江南一带夜里的霜冻、早上的晨曦和植物中的柳树、芦苇,达成一种劳动工具、水上生活及家居审美的高度隐喻和统一。无论是乌篷船、还是浆粽店,甚至是“糖果厂”,这些常见的又被我们忽略了的场景,在庞培的笔下竟是那样的温馨和富于诗意,这些远非奇观而仅仅是我们生活一部分的东西,一旦被庞培发掘出来它竟是那样的让人感到亲近。这就是庞培与众不同的地方,或者可以说,生活,在庞培的叙述和发现中,还有另外一种理解方式。
当然,庞培不是一个违时的“怀旧者”,他还有浪漫的想象不止铺满了“西藏的睡眠”,发现了“对美的体验就是对悲伤的体验”,而且还有优雅的“奇想录”,在这些篇章里,他对体验的精致叙述,是那些常年泡在酒吧里的人永远不能获得的;他对“不安”的诉说、对“理想”的理解、对“无知”的自知、对“温情”的体悟等等,也是那些庸常的自满者难以走近的。因此,庞培的散文正是我们渴望阅读的那种散文,它不让我们怀有警惕和勉强,而是愉快地吸引着我们。
除了他的散文,我对庞培一无所知,但仅凭他的散文,我就可以肯定这是一个有独特追求的作家,一个卓然不群、既有坚决拒斥、也有不可出让的东西的作家。他平实的写作既不豪放也不婉约,他仿佛也并不刻意追求什么,但他的平实里却没有丝毫的市民气,那是一种高贵、自信和平静的平实,是一种充满了浪漫气息的平实。在一个从众之风无处不在的时代,庞培的散文在“五种回忆”中为我们带来了另一种气息。